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行为的学科。

是介于行为科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同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有着自己的特点。

它侧重对企业家、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经验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心理背景或心理依据。

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将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经济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发展以及诸多重要研究内容都与主流的传统经济学紧密关联,它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经济学界激烈的争议。

并且行为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理论,包括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上的分歧。

因此,要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首先应该了解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行为经济学的来源与定义

现代对于“经济学”的定义有数种说法,其中有多种说法因发展自不同的领域而有数种截然不同的定义。

百科对经济学的定义为:经济学是一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注重的是研究经济行为者在一个经济体系下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

1932年罗宾斯爵士提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做出选择的科学”的概念界定,这也是目前为止被广泛使用最多的经济学定义。

罗宾斯认为此定义注重的不是以经济学“研究某一些行为”,而是要以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行为是如何被资源有限的条件所改变”。

1960之后由于理性选择理论和其引发的博弈论不断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张,这个定义目前已经获得广泛认同。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所以又被称为“心理经济学”。

主流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的特点之一是自私,即“经济人”;特点之二就是会自觉地趋利避害,按照最优化原则作判断和决策,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赫伯特·西蒙认为,理性受到信息数量和认知加工能力的约束,并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把经济学概念的界定推进了一步。

随后诸多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产生机制,并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机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等心理学家结合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成果研究发现,人不会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自私的,他们的风格绝对不是稳定的。

他们通过多年的研究证实每个人都存在“认知偏见”,一种无意识、非理性的大脑活动,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

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影响,使得结果往往与期望有所偏差。

因而在综合理解经济刺激因素和行为动机时,当代经济学家将来自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

将人的“感性”纳入行为经济学研究范畴之中,把该领域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特·维尔斯基和丹尼尔·卡尔曼等人,也当之无愧地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奠基人。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理查德·塞勒等人的努力,行为经济学的阵容在美国逐渐强大,开始系统地展开行为经济学研究,并且成果卓著,行为经济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接受。

不过,由于行为经济学本身研究领域广泛且研究空间巨大,目前尚未出现可以囊括其完整理论体系的权威教科书,因此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定义有不同种说法。

百科上对于行为经济学的定义是,“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承袭经验主义,并受到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影响,探讨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因素,与个人及团体形成经济决策的背后原因,并从而了解市场经济运作与公共选择的方式。”

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行为经济学最新理论的著名学者董志勇等认为,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和经济科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修正了传统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人的理性、自私自利、效用最大化以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它是一门适应实践需要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

行为经济学的崛起,既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也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而现代学术界较为流行的定义是: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人或者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促进主流经济学的转型

理查德·塞勒等认为,行为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特征揭示可以归纳为三点:有限理性、有限自利和有限意志。

这与主流的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完全自利、完全意志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

桑托斯等认为,行为经济学能够促进主流的传统经济学体系的转型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行为经济学打破了主流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前提。

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的实地研究、个案实际数据研究等实证方法。

试图揭示人类在决策时最根本的行为本质和心理动机,使得人们对于个体经济体和消费者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与原因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则是在应用方面衍生出了选择架构和设计经济学,用市场构建的方法开创了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其中选择架构侧重于设计特定的语境和相应机制设计,帮助用户克服个体认知偏差进而引导其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这也就是理查德和桑斯坦所提出的“助推”概念。

而设计经济学则是通过设计不同激励机制,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资源配置最优解。

通过设计经济学和选择架构可以克服经济主体即用户个体的个人非理性因素带来的非效率结果,确保期望的社会效果最大程度最有效地实现。

行为经济学其本质上是通过延伸主流经济学的观察半径来开展自身理论体系建构,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完善与补充,而非是另起炉灶地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完全取代。

正如卡尔曼在200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获奖致辞表示,行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将心理学分析的洞见融入到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当中,它所关注的就是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与判断。

虽然行为经济学不预设类似于主流经济学“理性人”的前提,主张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复杂性。

但是文建东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尽管人们存在着种种“非理性”行为,但在整体趋势上,人们的理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准确来说,是一种“有限理性”的状态,因此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建立的传统经济学模型仍有存在的必要。

并且已经有诸多应用实践可以证明,主流经济学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个体预测前景提供了有价值、可操作的建议。

在这个层面上,主流经济学仍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而行为经济学并没有推翻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只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方法为主流经济学革新了分析方法,促使主流经济学得以更加真实地模拟并解释实际的经济行为,将主流经济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以主流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辅以认知心理学、社会学、行政学、消费经济学、基本投资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着消费者经济行为的过程。

其中诸多理论,譬如期望理论、心理账户等,更准确地描述了人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现已逐渐成为诸多领域应用经济研究的基础,也为后续研究知识付费类应用的用户行为动机和心理因素提供了参考依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并推动着主流经济学朝着更完善、对现实更具有解释力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