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考研(专硕考研有哪些科目)




专硕考研,专硕考研有哪些科目

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专硕成为考研的“大多数”,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再过一个多月,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要开始了。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专业硕士的“热度”持续走高。 据统计,在近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 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2020年,专硕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中占比已经超过60%。

一般来说,学硕即学术型硕士,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理论知识的研究;专硕即专业型硕士,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偏就业导向。1991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专硕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二十多年来,专硕发展也经历过不少偏见和质疑。在隐形的考研圈鄙视链中,人们往往认为专硕是含金量较低、“退而求其次”的那个。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专硕成为考研的“大多数”,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毋庸讳言,不少人选择专硕是出于现实考量:专硕比学硕考试难度更低,仅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差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了。此外,大部分专硕的学制要少于学硕,“性价比”更高。既然是面向就业的,当然学制越短越“实用”。更重要的是,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经过多年的发展,专硕的培养方式和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认可,专硕和学硕在“含金量”上几乎已无本质差别。专硕和学硕“各司其职”“各美其美”,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件好事。

但也要看到,“专硕热”的背后,仍有隐忧。“专硕热”很大程度上是“考研热”大环境助推的结果。不能否认,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间接增加了考研动机的功利化成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考研视为进入就业市场的“标配”,而把专硕视为考研的“捷径”。当这演变成一种剧场效应——电影院里面,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也要跟着站起来时,不仅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造成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也偏离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再者,考研与就业关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等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生物、考古、地质工程等冷门专业乏人问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虽然“考研热”“专硕热”本身并无问题,但当它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时,适当的反思还是必要的。

“全民考研”的时代,要不要考研?考研的话选择专硕还是学硕?不考研的话又将何去何从?这不只是对考生的发问,也是全社会的一道考题。一方面,我们的公共政策要想方设法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对考生而言,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慎抉择,而不应盲目“随大流”。每个人都是大环境的一分子,不妨问问自己,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吗?是不是大多数人如此我就应该如此?人生除了考研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当习惯这样发问的人越来越多,被焦虑裹挟、陷入自我设限窠臼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人生的更多可能性才会慢慢展开。

作者|陈立民

编校|韩宗峰

审核|左中甫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硕考研(专硕考研有哪些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