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排名)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排名

董天策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新闻传播学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结合科学性和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先后形成了宣传、喉舌、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媒体融合、现代传播体系等核心理念及其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开放而创新的核心理念体系,引领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姜红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提高文化软实力,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文化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一是文化如何体现价值性,不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游离在本学科之外,要真正融入我们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之中;二是知识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知识、技术、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处理好实践和文化的关系,重要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动手做,更多地要从实践中提炼出逻辑与形象的表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闻传播人才。

李秀云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在理论研究的起点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加大践行史的研究力度。当前新闻传播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上,存在着重视理论阐释轻视实践表达的现象。中国历史发展中丰富的新闻实践背后蕴含着强大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把握好实践表达的细节。

姚泽金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新闻传播学中的价值体系建构要聚焦以下内容:第一,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立新闻传播教育的价值立场,价值关怀、价值塑造,这已经成为我们学科建设的核心关切,培养有健全价值体系支撑的新闻人,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使命;第二,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路径,要解决融通问题,要打开格局,让学生在鲜活历史场景和理论交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孙江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立足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格局、新闻传播生态,面向中国媒介理论、媒介实践的现实问题,创新学科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媒介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成为影响社会治理问题的产生、扩散、裂变的关键性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事业是关乎旗帜道路、国家发展、凝聚共识的重要事业。学院对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进行了多样探索与实践:第一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第二是聚焦现实问题的多学科融合研究方向与知识体系建设;第三是面向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聂远征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新文科建设要区别于传统文科的建设,要做到“三个转向”与“三个坚持”。首先是“三个转向”,即秉持新理念、确立新的使命,运用新方法赋予新内容。其次,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探讨人文社科所涉对象的规律性,转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和形成,增强红色新闻文化传播,构建高校间协作的机制;二是坚持学科特色化建设,尊重传统和文化精髓;三是坚持融合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寻求对外拓展的可能性。

张垒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学科在数字时代面临新问题,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任务无比艰巨。新闻学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面临着缺乏统一哲学基础、理论来源八面来风、过度依赖技术和新“行为体”等物的因素;新闻学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还需要关注新闻定义的讨论及其政治意涵,把新闻理论创新纳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整体视野,厘清新闻理论与技术革命的复杂关联,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实践出发活化传统理念等方面。

支庭荣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群众。在新文科背景下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工作导向。对于智库的建设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主题要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特色;第二,专业人员力量的投放问题,有部分老师过去经验较少,因此要做好培训工作,扩大青年教师人才队伍;第三,激励机制的设计,深究如何激励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以发挥积极性,彰显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特色和优势。

韩立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在考察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史中对于人民概念的研究发现,人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人民是实践的主体,而新闻来源于实践,新闻也服从于实践。人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追求,新闻传播学中对于公正与正义概念的内涵及价值的追求,来源于人民。

严三九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体系;以专业实践为依托,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外阵地;以学术园地为抓手,营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术氛围;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兴起深学笃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热潮。在技术发展全球化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终指向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目标。

张晓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对新文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跨”有三个维度,第一是跨学科,目前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学科的守正创新既要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耕新闻传播理论基础的部分,也要与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发展;第二是跨媒介,媒介的打通,不仅有利于未来学科的发展与革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全能型人才上更进一步;第三是跨领域,将学科中的理论得以实践,与社会上成熟的产业对接,使学科的理论更具有实践性。在“改”的方面,要改资源,尤其是师资队伍的改组问题,改造知识体系,改造和拓展实践平台。“跨”和“改”走出去后要融合,重建教学生态,师资、课程、实践,创新我们的价值引领。

程丽红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通过“借助外者为我所用”和“重在养课”的方式,学院进一步打通课程与实践,融合学界、业界、政府、媒体力量,扩大学术影响力、孵化学术成果、构建课程团队,推进课程思政,延伸课程内容。新文科建设的重大举措不是孤立行为,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全面创新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赋能要做到加强系统开放,加强跨学科融合;深化跨界赋能,尤其注重思维与理念的融通;系统融通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

张硕勋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新闻学科建设既要交叉、融合、协同,同时也要强调专业自主性,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逻辑、教育逻辑结合,凸显新闻学科的特色与贡献。学院在探索新文科建设中有三个方面的经验,第一,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最基本的课程着手,同时将本学科的内容取其精华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以此来拓展学科边界,打破学科的限制;第二,共建教书育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大平台,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不能单单停留于表面,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融通学界与业界,构建大文科事业。

彭祝斌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就教育目标而言,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新闻传播教育要加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加强实践体系建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体系有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思政实践体系;打造政教融合实践平台,在政府的管理实践中来提升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和组织思维能力;注重社交融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在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双创实践平台建设,打造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郑素霞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象牙塔中的新闻学子,对新闻理想的想象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对角色的期待,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激励策略,反映出学子对新闻职业规范与核心价值的认同;新闻教育应当在技术变革时代勇担使命,回归“以新闻理想为基石”的初心;家国情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三位一体”,培育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闻人;在变动、不确定的时代,于众声喧哗之中向公众传播理性的声音、专业的阐释,彰显媒体的不可稀缺性。

(以上发言内容均来自“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舆论思想”学术论坛平行论坛一“新文科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不代表本网观点。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锐/整理)

编辑:赛音

新闻与传播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排名)

赞 (0)